文人喜欢的,莫过于书,尤其是好书。《花香满径》于我而言,就是一本好书。
《花香满径》是一部诗集,它的纸张厚实、印刷精美,其中的诗像一朵朵旺相鲜艳的花,花相、花色与香味诱人,令人生恋并着迷。作者陈益鹏老师虽在西安定居多年,但作家此生的最爱在安康,作家时时在作品中标注自己是安康人,作家的很多作品都在歌咏安康、宣传安康。对这样一位从安康走出去的知名作家,我是崇拜且敬重的。自然而然,这样的作家作品,我会悉心拜读。
收到《花香满径》之日,我就开始拜读,读了多少遍,我不清楚,因为我没统计过。可跟我同办公室的同事们清楚,两个月来,《花香满径》一直陪伴在我左右,有机会我就看上一二首,或者是深情地小声地诵读几首。
说句实话,遇见《花香满径》前,我的读诗状态远非如此。究其原因,感觉自己越来越读不懂时下的某些现代诗了。不要说读懂内容,很多诗的题目都把我看的云里雾里;有时候琢磨了半天,觉得还是乱糟糟或模模糊糊的。再读下去,不但耗费时间,还有可能把人弄成神经质。咋回事?我曾问自己。是自己的思想不开放,或者是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等等。有时我还自责自己:还语文老师呢,还文学爱好者呢……
其实,早期的一些经典诗歌,我不单喜欢,而且是喜欢的不要不要的,不少篇目我都能非常流利地背出,像臧克家的《有的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雨巷》等,我曾经模仿它们写了几首小诗,自我感觉挺好,文友们也有好评。然而,最近一二十年来,因为越来越读不懂现代诗,我就只有少读,或者干脆不读。然而,《花香满径》却是例外。
(巴山红柿子)
喜欢上《花香满径》,细究起来,有这么几个理由:
首先是语言清楚明白,理解上没有丝毫障碍。《花香满径》里的作品,看了题目,就能知道一首诗要写的是什么,一点都不含糊,比如《金州大地》、《汉江,汉江》、《坐着高铁去北京》、《家住高新区》等。读完这些诗,思想悄然张开翅膀,眼界悄然变得开阔,身体也变得说不出的轻松舒展。
明白诗歌内容的同时,还能明白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比如,读完《板栗》,就能知道板栗成熟后的样子,知道板栗成熟后大姨就要开始忙了,以及大姨是怎么忙的,还能增加“从树上掉下来的 也不全是熟透的板栗”等知识。该诗既介绍了独具特色的陕南板栗,同时刻画了一位勤劳淳朴的陕南乡村大姐形象。读完全诗,眼前便浮现了大巴山、大巴山满山的板栗树及其他,还能知道作品运用了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板栗》如此,《李子》、《野核桃》、《延河听水》莫不如此。
其次是情感深刻真挚,有很强的感染力。看看《花香满径》的目录,感性上立马就有这种认识。《乡情缕缕(组诗)》、《堰溪沟写意(组诗)》、《汉中行吟(组诗)》、《诗说金融(组诗)》等,通过题目,读者就能明白一首诗的意旨,就能感受到一位性情诗人对一个地域、一个行业抑或一个人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送别益勇——写在大弟益勇下葬之日》这首诗,我仅仅读了一遍,然而就这一遍,我的泪水就出来了。尤其是作品的最后三句——
“我蓦然看到,被泪水打湿
百年之后的自己。等着我吧
益勇,我们还会再次相逢的”
这三句,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什么叫兄弟情深,什么是感人肺腑!或许与作者有着相同经历的缘故,这三句诗读完,泪水就溢满了我的眼眶。我相信,不光我这样,只要是读了这首诗的其他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能够让读者心灵产生颤动的诗,自然就是好诗!
再次是全部作品中充满的正能量,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文化和社会担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人人知晓,那么,鲁迅为何要弃医呢?是因为他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正因为千千万万有担当的人存在,才有了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都比过去提高了不少。然而,跟美国和欧洲的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来,我们在很多领域跟人家还有差距。因此,我们还不能懈怠,时代呼唤更多有担当的人。跟过去比起来,今天的文人不知是过去的多少倍。我想,只要中国的文人们都有浓烈的爱国情怀,都像前辈鲁迅一样,那么,何愁我们的民族不复兴、国家不强大?
从《花香满径》中的作品看出,近些年来,由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益鹏老师走遍了省内外国内外,每到一处,益鹏老师就要写一处:或者描述一个地方的城市变化,或者赞颂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或者刻画一个地方人们的精神面貌,总之,作家在处处弘扬主旋律,时时传播正能量。这,就是作家有担当有强烈使命感的反映。
《花香满径》是我最美的遇见!我希望更多的朋友也能遇见《花香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