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满腔热血读完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我被王树增老师笔下的这部壮丽史诗深深震撼,回溯往昔,用真诚和平静感知了这场亘古奇绝的行军,于是,情不自禁想起了《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思绪的浪头纷至沓来。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传播理想的远征。在这次空前绝后的征途中,年轻将士们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万里长征。虽然前方困难重重,炮火猛烈,但他们为了革命甘愿现身,为了新中国不惧死亡,他们用青春的热情创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意大利诗人瓜格里尼曾这样颂赞长征。以前,我对长征的理解仅仅只停留在课本上讲述的爬雪山、过草地,以及“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只能让我了解、认识长征的某个片段,而王树增老师的文字仿佛为我拂去了历史的尘埃,真实的人物与情景让“长征”二字不再仅仅是一个符号。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战斗员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
他们中有唱着《红军青年战士之歌》的红二十五军,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的战斗员,却以坚定的决心攻坚七里坪长达41天,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他们中有萧华率领的少共国际师,清一色由少年组成,为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殿后阻击,又以“生死存亡在此一战”的勇气,奇迹般地突破敌军的层层布防,顺利渡江。他们中有小红军组成的宣传队,队员们背着留声机走了上千里山路,直到所有的战斗终于停息,仍生机勃勃地播放唱片鼓舞战士们的精神斗志。他们燃烧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忠诚换来了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正因为这支革命队伍有着革命的精神,他们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敌人拦不住他们,风暴困不了他们。每翻越一座山岭、强渡一条急流,每夺下一个阵地、击退一次敌军,他们本就刚强的意志都因磨难而更加刚强。长征精神,归根到底,就是奋斗的精神,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身为年轻干部的我们,更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试想一下,如果我生在过去那个时代,大概率就是一个贫农的女儿,如果真的能遇到像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这样的队伍,我拼了命也要加入的。跟着他们,这样的生活想想都有意义。
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工农红军在中国国土上的穿越,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成千上万的百姓为此跟随着工农红军的队伍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告诉我们,崇高的革命理想、顽强的战斗精神,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永远不能停下向前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