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回忆年少过往,少年人自有少年人的愁苦。也许这愁苦在长者看来有几分可笑与天真,但少年人受限于认知与阅历,总会在不知不觉间走入死胡同。凡所走过必有路径,凡所经历必有所得。
年少时,已记不起是何缘由,只记得最终是被生存的意义所困扰。现在看来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是这是强说也好,真苦愁也罢,当一个人陷入泥沼,想要靠自己脱身,确是难于登天。
在初中时代周记是个逃之不去的任务,那是一个周末,我写了一篇周记。什么时间,什么场景,甚至什么内容也已记不清晰了,只记得大意是说,对于个体而言生存的意义不知在何方。一切的出生都将归于死亡,而死亡是个体最终的归宿,而过程对于个体来讲,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生就是走向死。
“生与死不在于两极,而在于两极之间的轨迹。”这是当时老师写的评语。岁月模糊了过往,但这句话却深深烙印在脑海之中。这句话之于当时的我,醍醐灌顶亦不为过。生命是物种的延续,个体也从来不都是为自己而生存。我们有亲人,有朋友,这是我们与世界割舍不断的联系。
对80末的一代人来说,死亡其实离我们一直很遥远,再多的少年苦愁也从未让我们主动将生命交付给死神。近些年来的年轻人各种缘由,轻生者屡见不鲜。社会越来越发达,咨询越来越通达,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少年人的愁绪却总被一句不识愁滋味而笼统概括。年轻人总是容易钻牛角尖,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在建立的过程之中,一旦钻不出来,死亡也许是一种最简单的归宿。
凡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诸多的烦恼伴随,能够自己直面烦恼,解决困难的必是勇士,需要帮助的也不是什么懦夫。我们的社会,应该关注少年人的愁绪,正确地引导他们去面对烦恼,解决困难。尊重少年的心理需求,而不将成人的观点强加在他们身上。引导其树立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而不是替其树立。
温室里的花朵固然不可取,但是暴风雨中的避风港也不可或缺。信息量极其爆炸的当代,年轻人会接触到越来越多远远超出他们自身三观所能承受的信息,需要有人为他们保驾护航,排忧解难。在这得失之中,去成长,去壮大。
得失是起点,得失也可是终点,得失亦会是过程。树一座灯塔,让少年人在得失之中寻找到航向。得失的起点,得失的终点,得失的过程,都将转化为少年人成长的土壤。